牛腾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华为软了一场截杀与突围的复盘
TUhjnbcbe - 2022/2/11 12:56:00

文|周效敬

责任编辑|燕子排版编辑|加盐

全文字

自从华为发布鸿蒙和欧拉两款操作系统以来,就有人说华为「软」了。

也是,但也不全是。

华为的着力点从「硬」到「软」,这是没有选择之下的最好选择。

而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数字基座说起。

01

数字霸权,凭什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像扎马步是练习武术的根基一样,科技竞争的关键也在底层技术。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稳定的数字基座,再好的商业模式,再花哨的技术也只是花架子。再大的公司,也只是一个大的电脑组装公司、大的手机组装公司、大的空调组装公司,真正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其他人手里。

美国之所以敢到处挥舞数字制裁的大棒,根本原因在于它有一个稳稳的且能够卡别人脖子的数字基座。

美国本来就有良好的计算机和通信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就开始了数字基座的打造。尽管早期它并非国家层面的刻意之举,但在实际发展中,这些企业将美国的科技实力推到了世界之巅,后来才出现了截杀华为的戏码。

(1)垄断者「Wintel联盟」

年,美国科学家戈登·摩尔在准备一个关于计算机存储器发展趋势的报告时,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后来被誉为IT行业“第一定律”的「摩尔定律」: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未来几十年,摩尔定律几乎统治了IT产业的发展节奏。

年,摩尔和同事诺伊斯、格鲁夫离开仙童公司,创办了一家电子公司,后来公司支付1.5万美元从INTLECO买来“INTEL”名字的使用权,并更名为英特尔公司。诺伊斯、摩尔和格鲁夫分别担任英特尔前三任CEO,三个人各有传奇,成为拉动英特尔向前奔跑的三驾马车。

英特尔三驾马车:诺伊斯(中)、摩尔(右)、格鲁夫(左)

英特尔早期致力于开发数据存储产品,年第一款4位微处理器面世,揭开了CPU发展的序幕,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年,摩尔接棒诺伊斯掌舵英特尔,他注重产品从技术向市场的转化,这位IT产业大神级的人物开启了英特尔的腾飞之路。

英特尔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业务也有一个聚焦的过程。年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英特尔做出痛苦选择,把公司主营业务从最初的DRAM转向微处理器,并于年上市。这一聚焦使英特尔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道。

转型两年后,年安迪·格鲁夫正式担任CEO,在“商界最严厉CEO”的掌舵之下,英特尔开始了快速发展的10年,年英特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供应商。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苹果公司是个人电脑产业的霸主。从80年代起,微软和英特尔组成了“Wintel联盟”,IBM采用英特尔的处理器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因而取代苹果成为个人电脑产业的老大,英特尔与微软此时也成为电脑产业的巨人。

“Wintel联盟”之格鲁夫(左)和比尔盖茨

“Wintel联盟”之格鲁夫(右)和比尔盖茨

90年代初,苹果、IBM与摩托罗拉结成一个联盟,成功开发PowerPC芯片并制造出基于PowerPC的多处理器计算机。

为了应对PowerPC的挑战,Wintel联盟展开了对PowerPC联盟的分化瓦解:年,英特尔推出奔腾处理器Pentium,这款产品让英特尔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微软则默契推出了Windows95操作系统。

Wintel联盟垄断桌面端长达0多年,双方通过共同控制下游PC生产商而不断攫取巨额暴利,占据桌面端80%~90%的市场份额。

有个段子形象描绘了Wintel的垄断之重,有电脑厂商说:“卖一台电脑能赚元,其中英特尔拿去了70元,微软拿去了40元。”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算不下去的数学题。

所以,联想柳传志坦言:“我们生产一台电脑也就是一把大葱的利润。”

多年后的01年,联想谋求科创板上市被终止,正是对柳传志这句话的一个印证——电脑厂商缺少核心科技,在Wintel的辖制下只能沦为打工者。

()肆无忌惮「高通税」

S是众星诞生的时代,年的思科、联想,年的高通,年的华为,多年以后有的成了顶尖科技巨头,有的跌落神坛。

高通成为通信和芯片领域的霸主,三十多年后与华为狭路相逢,二者既是上下游的供需关系,又是彼此强大的竞争对手。

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前教授艾文·雅各布斯博士,从自己创立的第一家公司Linkabit退休,三个月之后,5岁的他和Linkabit的六位同事又创立了一家新公司,创业方向选择了数字和无线通信领域,定位在“QualityCommunications(高质量通信)”,合起来就是Qual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为软了一场截杀与突围的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