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通讲》,刘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6月版
“缘分还在凝聚”
——《四书通讲》后记
刘强这本小书是我近些年研习儒学的又一个收获。从最初的酝酿构思,到最终的成文成书,历时凡八年之久——不算长,也不算短。
早在年底,我为长沙明伦书院开讲“四书通讲”时,便初步理出一个“夫子之道”的头绪——当时所编纲要,仅三万余字,只能算是一个胚胎。嗣后,又在多个场合讲此话题,思考随年深入,讲义不断扩充,课件时有增益,始有成书之意。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期间,因为《论语》的讲习更为集中,所获较易整理,日就月将,欲罢不能,故年夏,《论语新识》的写作率先提上日程,至年秋付梓出版时,我的《论语》讲习恰满十年——该书虽属“后发先至”,亦可谓水到渠成。
年春节期间,我应上海图书馆之邀,做了一个题为《夫子之道:四书通讲》的系列讲座,讲座凡六场,共十二个专题,录像及录音在网络及电台传播。正是这次系列讲座,让我得以重新梳理贯穿于《四书》中的“日用常行之道”,并根据十几个小时的录音整理稿,完成了对此书框架结构和义理逻辑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说来也巧,当年夏天,又接到山东教育卫视的邀请,在《孔子大讲堂》栏目上再讲《夫子之道》,共十五集,因为是在电视媒体上传播,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先写成讲稿,以免言不及义,信口开河。正是在那次讲授中,本书的大体规模基本形成。节目播出后,又受到观众谬赞,先后多次重播。
转眼到了年秋季,我在同济大学闻学堂开设多年的《论语导读》公选课再度开启。这一次,我改变了以往逐篇、逐章、逐句、逐字讲解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做到把经文讲透,但一个学期常常只能讲完六、七篇,不免遗憾),转而采取“四书通讲”的专题讲座形式,一个学期下来,“四书”得以兼顾,道脉粗可贯通,上课的体验更是从未有过的酣畅!
刘强教授
缘分还在凝聚。就是在这一年课程结束之际,承蒙《名作欣赏》杂志厚爱,得以在该刊开设“四书通讲”专栏。遂决定再次自我加压,抛弃原有的讲稿,以更为严谨整饬的学术文章出之。自年元月开始,几乎每月都要完成一篇八九千字的长文,就这样一篇篇写下去,专栏竟一口气开了近两年,共连载21期。
尽管如此,当我把所有的文章汇聚成帙后,依旧觉得意犹未尽,因又撰写了《自序》,增补了《尾声》,添加了《附录》,调整了全书的题目、章节、注释,并做了文字和语感上的润色,以降低阅读难度。为此,交稿的日期不得不一再延迟。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此夫子“四忧”,境界廓大,知易行难,我只能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在此书付梓之际,我要向前面提到的单位及朋友表示感谢,没有这些善缘,也就没有这本书。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邀约和支持,作为最早合作的出版社,这一次的合作,算是再续前缘。还要感谢岳麓书社的朋友们,没有他们最初的鞭策和厚爱,这本书恐怕也不会破茧而出。
最后,感谢本书的读者朋友们。因为此书我们相识,这“学缘”的扩散,于我而言真是一种莫大的福报。
年10月3日谨识于沪上守中斋
《四书通讲》读法
一、所谓“读法”,不过借古人“话头”,提请读者注意,大体相当于对本书内容的简单说明。
二、本书主要梳理并诠释《四书》义理,发掘蕴藏在古代文献尤其是儒学典籍中的“日用常行之道”。如果说本书有所谓“关键词”,大抵不外乎“四书”和“道”二端。
三、本书提炼归纳出为学、修身、孝悌、忠恕、仁爱、义权、诚敬、正直、中庸、治平、齐家、为师、交友等,共十三“道”;又可细分为学道、修道、孝道、悌道、忠道、恕道、仁道、义道、权道、诚道、敬道、正道、直道、中道、治道、家道、师道、友道,凡十八个子目。
此诸道,既可独立支持,又能相互勾连,彼此贯通,同时也有一个逻辑上的先后次第和首尾呼应的内在联系,恰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
四、本书所讲诸道,若登高俯瞰,好比一座园子,回环往复,义脉相通,可瞻前顾后,可左右顾盼。其结构略如下图所示:
故读本书不妨当作游园,此门入,彼门出,讲题如亭台招引,义理如长廊迎送,假山隔断,漏窗通透,曲径幽深,移步换景。又,每讲之前,摘引该讲要点若干,以为“导游”之需。
五、本书所引《四书》经文,均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一般不做白话今译,以免徒占篇幅;不易理解的章句,会在讲述中予以解析,俾使读者了其大意,又不至为今译所泥。
六、阅读本书,不妨佐以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及近人如钱穆、蒋伯潜、杨伯峻、陈立夫诸家关于“四书”之论著。不唯有裨于读懂“四书”原著,亦可藉此向先贤及前辈致敬。
七、本书所引古代文献,多据通行整理本,一般随文注明出处,不出脚注;所引中外论著,则以脚注出之。为免繁重,注释一律移至每一讲之后。
八、卷末附录《大学》《中庸》全文及与《四书》相关的古代名文,凡十一篇,以便读者参酌取资。
九、本书又有《尾声》一篇,梳理道统承传之脉络,与《自序》前后呼应,以为全书收官。至于本书写作之原委,则在《后记》中有所交待,读者其详之。
年9月25日
两岸学者评鉴《四书》是中国人必读的书,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依据。刘强先生的《四书通讲》是最佳入门书。作者通晓文本,又有生命体验,不仅抓住了重点,讲清了难点,而且启发诱导,深入浅出,是难得的佳作,使人受用无穷。这是我们走进《四书》的阶梯,提升境界的门径。
——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
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为中心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只有孔子是贯穿中华数千年文化的唯一人物。孔子没后,儒分为八,而以曾子、子思、孟子一脉为嫡传,至南宋朱子集其大成,特辑此派之核心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从此《四书》《五经》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共同教科书。刘强的新著《四书通讲》将《四书》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旁及《五经》,融会贯通,探幽发微,对于我们掌握孔孟儒家的基本精神实有莫大帮助。我因此郑重加以推荐。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唐翼明
刘强教授此书,讲“通”四书,四书“通”讲,真可谓接地气,通天道,入本心,布乎四体,通极八方!儒学一向都不离生活日用,不离社会*治,不离人伦教化,更不离天地自然。刘强此书,既有如实的诠释,又有因应时代的反思,更有批判之继承与创造之发明。相信读者定能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并由此体会到儒家不仅是真正的“天下主义”者,也是通天地人三才而为“王”的“王道主义”者。作为人类文明之一大宗,中华传统文化既能守先待后,亦能继往开来。我在台湾,祈愿与大陆同胞携手,共同朝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和平世界!
——台湾慈济大学教授林安梧
“四书”是研习中国传统文化者必读的经典,历来阐释者甚众,著述腾涌,足以汗牛充栋。但就我所见,今天市面上常见的是对《四书》的分别译注,能将其作为一个“道脉”传递的整体,并对其深层义理加以贯通诠释的著作,实在是多乎哉?不多也。刘强教授的这部《四书通讲》,显然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此书以“四书”为中心,以“道”为纽带,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堪称全面而精彩的梳理和阐发,从为学、修身、孝悌、忠恕、仁爱、义权、诚敬、正直、中庸,直到治平、齐家、为师、交友,环环相扣,左右逢源。书中对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较和分析,鞭辟入里,时见胜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相信此书不仅对文史学者有用,也一定会为一般读者所爱读。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
刘强教授说经典,有三个可贵的特点:第一,逻辑理路清晰,这是很多记诵之学者往往缺乏的;第二,强烈的文化责任感,这是很多为稻粱谋者所不具备的;第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导向,这与很多老死一经的古典学者大相径庭。我以为,刘强教授所具备的这三者,是中国文化更生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
附记:承蒙各位师长厚爱,对拙著拨冗审读,费心指教,唯溢美之处,实不敢当。因封底篇幅有限,出版时做了删节,此为完整版。特此说明,并向各位师长致敬、致谢!
年6月19日刘强顿首再拜于守中斋。
作者简介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西历年生,河南正阳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兼任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守中书院创始山长,明伦书院名誉山长。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哲学研究,近年来兴趣集中在先秦诸子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玄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笔记小说等领域,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
已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世说学引论》《竹林七贤》《魏晋风流》《惊艳台湾》《有刺的书囊》《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古诗写意》《世说三昧》《曾胡治兵语录导读》《穿越古典》《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等二十余种。
四书通讲百家讲坛刘强深入浅出梳理国学经典精装典藏版
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