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紫叶加拿大紫荆)
紫叶加拿大紫荆
属豆科紫荆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花粉红色,春季先叶开放,花期34月;叶片心形,春夏秋三季紫红色,是重要的彩叶观赏植物。
紫叶加拿大紫荆组培快繁
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材料接种到培养基上,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使其形成完整的植株,达到快速增殖目的的一种繁育方法。
外植体
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离体植物器官、组织及贸生质寧。
培养基配制
基本培养基采用WoodyPlantmedium(WPM)和MurashigeSkoogmediuir(MS)。
WPM基本培养基母液配制见表
MS培养基母液的配制见表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浓度及配制
紫叶加拿大紫荆组培快繁
外植体采集与消*
4月中旬,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植物的半木质去叶新梢作为外植体。将新梢剪成1cm-2cm的带腋芽茎段,按下列程序消*:自来水下冲洗20min,之后转移至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5%的乙醇消*30s,再用1%的次氯酸钠消*10min,无菌水冲洗1遍后,用0.5%的次氯酸钠消*10min13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4遍。
培养条件
温度25°C±2°C,光照强度25卩molm-2s-1,光照时间12h/d。
启动培养
将消*后的外植体接种至启动培养基:WPM+6-BA0.5mg/L+蔗糖30g/L+琼脂6g/L,7d10d外植体开始萌发,30d后芽长至2cm3cm时进行增殖培养。
增殖培养
将启动培养诱导形成的高度为2cm3cm幼芽切下,转接至增殖培养基:WPM+6-BA1.5mg/L2.5mg/L+NAA0.05mg/L0.1mg/L+蔗糖30g/L+琼脂6.5g/L,增殖周期为30d。
生根培养
将高度为4cm6cm的无根幼苗进行两步生根培养:第一步转入1/2MS+IBA5mg/L+NAA0.5mg/L+蔗糖20g/L+琼脂6.5g/L培养基,黑暗培养11d进行根诱导;第二步转入MS+蔗糖30g/L+琼脂6.5g/L培养基,在光照下继续培养。
炼苗移栽
炼苗
生根培养30d后,当幼苗基部长岀35条长1cm的新根即可进行炼苗。将生根瓶苗在温室内放置5d,然后半开瓶口1d2d,是瓶苗逐步适应外界的环境。温室温度在20°C-30°C,湿度在60%90%。
基质准备
基质配制
移栽基质选用草炭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二者的体积比为3:1.
基质消*
移栽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喷匀基质,充分搅拌后用薄膜密封,堆置7d后揭开薄膜,晾24h即可使用。
移栽
炼苗结束后,取岀培养瓶中的生根组培苗,用清水洗净根系粘附的培养基,栽入6.5cmX6.5cm的营养钵中,摆放在温室苗床上,并立即浇透水。
移栽后管理
温、湿度管理
移栽后立即搭小拱棚密闭保湿,保持小苗的生长温度25°C±3°C,相对湿度90%以上。移栽10d15d后,逐渐揭膜,透气通风,直至完全适应外界的环境。
光照管理
组培苗移栽后,用遮光率为50%75%的遮阳网遮阴。小苗长岀新叶后,及时撤去遮阳网。
施肥
当新叶岀现时进行首次施肥,以后每隔23周追肥一次,施用N-P2O5-K2O比例为20-20-20的水溶性平衡肥,稀释倍叶面喷施。
紫荆传统繁殖方法
播种
9月至10月收集成熟荚果,取出种子,埋于干沙中置阴凉处越冬。次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播种,播前进行种子处理,这样才做到苗齐苗壮。用60℃温水浸泡种子,水凉后继续泡3天至5天。每天需要换凉水一次,种子吸水膨胀后,放在15℃环境中催芽,每天用温水淋浇1次至2次,待露白后播于苗床,2周可齐苗,出苗后适当间苗。4片真叶时可移植苗圃中,畦地以疏松肥沃的壤土为好。为便于管理,栽植实行宽窄行,宽行6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30厘米至40厘米。幼苗期不耐寒,冬季需用塑料拱棚保护越冬。
分株
紫荆根部易产生根蘖。秋季10月份或春季发芽前用利刀断蘖苗和母株连接的侧根另植,容易成活。秋季分株的应假植保护越冬,春季3月定植。一般第二年可开花。
压条
生长季节都可进行,以春季3月至4月较好。空中压条法可选1年至2年生枝条,用利刀刻伤并环剥树皮1.5厘米左右,露出木质部,将生根粉液(按说明稀释)涂在刻伤部位上方3厘米左右,待干后用筒状塑料袋套在刻伤处,装满疏松园土,浇水后两头扎紧即可。一月后检查,如土过干可补水保湿,生根后剪下另植。
灌丛型树可选外围较细软、1年至2年生枝条将基部刻伤,涂以生根粉液,急弯后埋入土中,上压砖石固定,顶梢可用棍支撑扶正。一般第二年3月分割另植。有些枝条当年不生根,可继续埋压,第二年可生根。继续埋压,第二年可生根。
扦插
在夏季的生长季节进行,剪去当年生的嫩枝做插穗,插于沙土中也可成活,但生产中不常用。
嫁接
可用长势强健的普通紫荆、巨紫荆做砧木,但由于巨紫荆的耐寒性不强,故北方地区不宜使用。以加拿大红叶紫荆等优良品种的芽或枝做接穗,接穗要求品种纯正、长势旺盛,选择无病虫害或少病虫害的植株向阳面外围的充实枝条,接穗采集后剪除叶片,及时嫁接。可在4至5月和8至9月用枝接的方法,7月用芽接的方法进行。如果天气干旱,嫁接前1至2天应灌一次透水,以提高嫁接成活率。
紫荆的栽培技术
水肥管理
紫荆喜湿润环境,种植后应立即浇头水,第三天浇二水,第六天后浇三水,三水过后视天气情况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不积水为宜。夏天及时浇水,并可叶片喷雾,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水大烂根。入秋后如气温不高应控制浇水,防止秋发。入冬前浇足防冻水。翌年3月初浇返青水,除7月和8月视降水量确定是否浇水,4至10月各浇一次透水,入冬前浇防冻水。第三年使用同样方法浇灌,第四年进入正常管理,但防冻水和返青水要浇足浇透。如条件允许,4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浇一次透水,其他季节可靠天生长。有人认为紫荆耐旱,怕淹,其实紫荆是喜湿润环境的,只不过不能在积水状态下生长。
紫荆喜肥,肥足则枝繁叶茂,花多色艳,缺肥则枝稀叶疏,花少色淡。应在定植时施足底肥,以腐叶肥、圈肥或烘干鸡粪为好,与种植土充分拌匀再用,否则根系会被烧伤。正常管理后,每年花后施一次氮肥,促长势旺盛,初秋施一次磷钾复合肥,利于花芽分化和新生枝条木质化后安全越冬。初冬结合浇冻水,施用牛马粪。植株生长不良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和0.5%尿素溶液。
整形修剪
紫荆在园林中常作为灌丛使用,故从幼苗抚育开始就应加强修剪,以利形成良好株形。幼苗移栽后可轻短截,促其多生分枝,扩大营养面积,积累养分,发展根系。翌春可重短截,使其萌生新枝,选择长势较好的3个枝保留,其余全部剪除。生长期内加强水肥管理,对留下的枝条摘心。定植后将多生萌蘖及时疏除,加强对头年留下的枝条的抚育,多进行摘心处理,以便多生二次枝。
在栽培中要加强对开花枝的更新。实践证明,超过5年的老枝,着花量就较少了,而且花芽上移,影响观赏,故应及时更新。
紫荆的病害防治
紫荆角斑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呈多角形,*褐色至深红褐色,后期着生黑褐色小霉点。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常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脱落。
发病规律: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尾孢菌、粗尾孢菌两种。一般在7至9月发生此病。多从下部叶片先感病,逐渐向上蔓延扩展。植株生长不良,多雨季节发病重,病原在病叶及残体上越冬。
防治:
(1)秋季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
(2)发病时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至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至倍液,或80%代森锌锌倍。10天喷1次,连喷3至4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紫荆枯萎病
症状:叶片多从病枝顶端开始出现发*、脱落,一般先从个别枝条发病,后逐渐发展至整丛枯死。剥开树皮,可见木质部有*褐色纵条纹,其横断面可见到*褐色轮纹状坏死斑。
发病规律:该病由地下伤口侵入植株根部,破坏植株的维管束组织,造成植株枯萎死亡。此病由真菌中的镰刀菌侵染所致。病菌可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存活时间较长。主要通过土壤、地下害虫、灌溉水传播。一般6至7月发病较重。
防治:
(1)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苗圃地注意轮作,避免连作,或在播种前条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3至5斤/亩。及时剪除枯死的病枝、病株,集中烧毁,并用70%五氯硝基苯或3%硫酸亚铁消*处理。
(3)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倍或50%多菌灵可湿粉倍,或用抗霉菌素水剂ppm药液灌根。
紫荆叶枯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初病斑红褐色圆形,多在叶片边缘,连片并扩展成不规则形大斑,至大半或整个叶片呈红褐色枯死。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点。
发病规律:为真菌病害,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植株过密,易发此病。一般6月开始发病。
防治:
(1)秋季清除落地病叶,集中烧毁。
(2)展叶后用50%多菌灵至倍,或50%甲基托布津至倍喷雾,10至15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
紫荆的主要虫害
大蓑蛾
防治:
(1)秋冬摘除树枝上越冬虫囊。
(2)6月下旬至7月,在幼虫孵化危害初期喷敌百虫至1倍。
(3)保护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
褐边绿刺蛾
防治:
(1)秋、冬结合浇封冻水、施在植株周围浅土层挖灭越冬茧。
(2)少量发生时及时剪除虫叶
(3)幼虫发生早期,以敌敌畏、敌百虫、杀螟松等杀虫剂倍喷杀。
蚜虫
防治:可喷40%乐果乳油倍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