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归创通桥在港交所公告,公司于6月22日-6月25日招股,拟发行万股,每股价格介于39.80港元至42.70港元。公司获得基石投资者承诺认购约1.45亿美元的股份。公司定于6月25日定价,7月5日开始交易。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为联席保荐人。
归创通桥医疗成立于年,是中国神经和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的领导者。公司目前的治疗领域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颅内动脉瘤、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和静脉疾病及透析相关疾病。公司亦是国内唯一一家在神经及外周血管医疗器械领域已于欧洲获得CE标志并实现商业化的医疗器械公司。
截至去年10月30日,浙江归创医疗器械,已完成C轮超过五千万美金的融资,由奥博资本(Orbimed)领投,弘晖资本、国投创新、清池资本等跟投,A轮投资人弘晖资本及B轮投资人国投创新及浙商创投均继续跟投。据最新招股书资料,今年,公司又完成了C+轮融资,合共融资万美元。
蓝海市场潜力巨大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数据显示,国内AIS的发病率由年的万例增至年的万例,且预计将增至年的万例,年复合增长率为5.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手术的数量从年的1.35万台增至年的4.58万台,且预计于年将进一步增至88.13万台,年至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0.8%。
在质量需求推动下,中国的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年的26亿元增至年的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预计到年,该市场将进一步增至亿元,-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2%,可见这一蓝海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技术的提升以及国产替代*策的支持,以归创通桥为代表的国产企业在神经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的布局正逐渐完善。
年亏1亿,产品主要用于“中风”
面对蓝海,归创通桥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产品发展较快,但财务数据方面,产品暂无盈利。在过去的年和年两个财*年度,归创通桥医疗的收入分别为.7万、.1万元人民币,其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5,.8万和7,.5万元人民币,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6,.7万和10,.8万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时,截至年12月31日及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的研发开支总额为万元及万元,分别占收入的.5%及.8%。同期销售及分销开支为万元及万元,分别占收入的.5%及74%。
招股书显示,归创通桥产品组合涵盖45种产品和候选产品,产品主要覆盖神经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截至今年3月16日,公司的产品组合包括中国及海外的合共8款获批产品,其中包括2款用于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获批产品及6款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获批。
此外,公司同时在中国拥有39款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在研产品,其中8款处于注册阶段、9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8款处于型检阶段及14款处于设计阶段。
核心产品已商业化,去年营收同比增长4.6倍
蛟龙颅内取栓支架(「蛟龙颅内取栓支架」)和UltrafreeTM药物洗脱PTA球囊扩张导管(「UltrafreeDCB」)两款核心产品在中国已进行商业化,且公司正在对这两款核心产品展开进一步研发。
招股书显示,年,公司的收入为.1万元,相较年同期的.7万元增长.9%。与此同时,公司毛利也呈正向增长,由年的万元增至年的万元,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增至58.9%,同比上涨34.7个百分点。
从产品收入构成来看,年之前,外周血管介入器械一直是公司的收入支柱。但在年,神经血管介入器械反超外周血管介入器械,一跃成为归创通桥的主要收入来源,产品营收达到万元,占公司当期总收入的72.2%。
虽然仍处在亏损状态,但公司现金流依然保持稳健。截至年4月,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万元,定期存款达到1亿元。充足的现金流显然能够保障公司后续的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
结合当前国内市场现状,伴随治疗渗透率提高以及基层需求释放,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国内神经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是最具成长性的国产创新器械细分赛道之一。而国产替代潮的逐步推进则将会是归创通桥估值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契机。
下面是广告时间:
归创通桥微牛支持一手融,全量10倍融资,6月入金活动还有最后7个工作日!
活动时间:年6月1日-6月30日
1、拥有国内身份证的微牛新用户,港股账户首次入金/转仓到账≥港币(考虑到可能会收手续费,请多入金几百港币),30天内不出金,无需交易,赠送1股阿里巴巴+1股京东集团+港股LV2行情,群主还赠送元